English

面对洋茶的挑战

——“中国茶叶的出路”调查报告之二
2000-02-23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周立文 温 源 我有话说

近年来,国际市场茶叶需求量为260万吨左右,而且还在以每年2.9%的速度递增。从全球来看,饮茶之风日盛,在西欧,冰茶年消费量多达16.6亿升,东欧和独联体国家的销量也在剧增。

巨大的市场吸引了巨大的投资,现在连一些不出产茶叶的国家,也拥有茶叶加工产业,有的其加工水平甚至高于我国;不仅如此,一些洋茶也打进了中国市场,准备在中国大干一番。

传统的中国茶叶,正面临着一场来自洋茶的挑战。

洋茶:有备而来

“北方的味,熟悉的香”,这是一句近来经常能在大街的广告牌或电台广播看到、听到的广告语;许多人知道这话说的是北京茶叶总公司著名的“京华茶叶”,但很少有人知道目前该公司已被英国联合利华公司收购了。在此之前,联合利华已在中国市场推出“立顿”牌红茶,而且颇受消费者欢迎。据了解,联合利华还同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建立了伙伴关系,眼下正计划在云、贵、川、湘购买茶园,看来他们有长远的投资目标。

继在日本和东南亚销售茶饮料取得可观效益以及对中国茶叶饮料市场作了3年研究之后,1998年8月21日,可口可乐公司在上海、杭州推出了“天与地”牌包装茶;他们之所以选择杭州和上海,是因为前者是中国茶叶的主产地,后者是中国饮料消费的最大市场。

据报道,在杭州,洋茶与国茶的大战风波接二连三地发生。几处装修豪华的宾馆和歌舞厅,一改过去用西湖龙井迎客的惯例,代之以洋茶作为招待宾朋的佳品。与此同时,英国“立亨红茶”也从万里之遥来到我国寻求总代理商,以380万元的巨额标价出售为期5年的总经销权。

看来,洋茶是有备而来,而且有长远战略,销售也颇为看好。这对中国的茶叶市场来说,无疑是一次较大的冲击。

国茶:差距在哪里

一次公众调查显示,在72%的杭州人眼里,龙井茶不仅仅被看成一种饮料,更被当作“杭州的标志之一”,有23%的市民希望“龙井茶”成为杭州的“品牌商品”;但遗憾的是,龙井茶至今没有注册商标,形不成品牌。而英国却是一个不产茶却拥有茶产品的国家,“立顿”完全就是靠牌子,他们把进口的茶进行拼配,创立名牌。

没有一个真正叫得响的名牌,这使得中国茶叶处在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拿“龙井”来说,龙井茶叶虽然享誉中外,可它只是一个品种、一个地名,而不是一个商标品牌。据了解,并不是厂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为应付国内市场连年不断的“内战”,也为了迎接洋茶的挑战,“龙井茶”三年之前就在寻求法律保护,准备注册商标;但仅仅为了一个究竟应该由谁来注册的问题,至今尚未达成共识。牌子是打“西湖龙井”还是“浙江龙井”,意见也是截然不同。据悉,目前符合“龙井”标准的绿茶,浙江全省近1000吨左右,其中“浙江龙井”占4/5,“西湖龙井”占1/5。在“二龙”相争尚未休止的时候,最近几年,北至黑龙江,南及海南岛,龙井茶几乎随处可见,使得市场更为混乱,给洋茶的拓展提供了可乘之机。

日本茶叶最早是从中国引进的。但大量信息表明,有关茶叶的综合利用,日本在很多方面走在了前头。日本的茶道,是一种独特的以品茶为手段的社交活动方式,这为日本人用茶创造了一种社会文化和心理氛围;在茶叶的科学研究上,日本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茶叶主要成分、功效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为茶叶的综合利用开辟了新领域。在日本的饮食业市场上,到处可见以茶为原料的饮料和食品。如茶叶冰淇淋、茶饮糖、茶叶挂面等。

在医药卫生方面,茶的应用范围也很广泛。正因如此,日本的茶叶消费人均达到1公斤,相当于我国的3倍。在培育市场和引导消费上,以日本饮用乌龙茶为例,70年代之后,日本商人看准了成年人饮中国福建乌龙茶的嗜好,利用广告宣传饮用乌龙茶的种种好处,掀起一次又一次“乌龙茶热”。饮用乌龙茶如今是日本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与洋茶相比,我国茶叶确有不少值得改进之处,产销者置品质、信誉和品牌于不顾,追求短期效应,缺乏系统的、长远的销售策略;包装上误入歧途,高档极品茶叶片面强调豪华包装,中低档茶叶则包装简单粗糙;茶叶综合利用率低,囿于传统,缺少创新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便无法同洋品牌进行竞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